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高风尘:社工站探索建设枢纽型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2019年5月,为了将“双百计划”的创新经验与广州、深圳两地社会工作十余年来的发展成果有效结合,广东省民政厅将广州、深圳两市的15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定为“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单位”,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公明社工站)是其中之一。

公明社工站通过半年多的运营,经过专家咨询和调研组实地指导,逐步形成了“建平台、做服务”的定位和方向,特别要将社工站打造为综合性、协调性、枢纽型服务平台。

公明社工站在明确了“纵向统筹、横向连接”的平台建设思路后,在街道社会事务办的支持下,主动联系社区和街道项目、岗位社工,建立季度联席工作机制,搭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需求、问题、服务资源共商共议共决的平台;创设专门宣传渠道,加强宣传与推广;提升社工业务能力,推动服务专业化。

笔者结合公明社工站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思考,谈谈在建设枢纽型服务平台过程中,需要关注到的三个壁垒:

打破机构壁垒。社工岗位、项目点分属不同的社工机构,而社工站也是由社工机构运营,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存在一定的警惕性。社工站应加强与各机构的沟通,澄清社工站的定位与角色,明确不“抢功”、要“牵手”的态度,尽力消除机构之间存在的“意识”壁垒。

打破部门壁垒。社工岗位、项目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服务项目、人员、信息之间存在“孤岛”,资源与信息整合利用率较低,社会工作服务在街道层面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力有限。社工站要在街道的支持下,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管理机制,统筹协调街道各部门和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同时,还要扮演街道社工“协会”的角色,打造社工之家,营造街道社工的概念,从“身”上聚拢社工,从“心”上凝聚社工,从“灵”上聚合社工。

打破服务壁垒。社工岗位、项目因其属性定位,在服务上具有碎片化、断裂式、不精准、低效能的特点,对于需求比较复杂、多元的服务对象,常常需要其他领域的社工给予专业、服务的支持。社工站可以搭建共享服务平台,针对疑难个案、社会热点事件,建立多领域社工“会诊”的团队服务机制,打造一个合围式、全链条社区服务圈,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发展新格局。

以上是个人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高风尘,男,深圳社工初级督导,深圳市光明区和合社工服务中心专业副总干事,本科学历,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龙岗区优秀社工。9年社工工作经历,先后从事过项目、岗位、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专业工作能力强,实务经验丰富。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撰写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之困》、《做一个有社工味道的督导》、《专项计划培养社区骨干义工》、《环环相扣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如何在社区做好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志愿者管理的“五环”工作法》等十余篇文章刊登在《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报》。坚持理论研究,参与编写出版了《党建社会工作实务》专业书籍。

编辑:孟娅婷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高风尘:社工站探索建设枢纽型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