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讲座通讯 |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及其发展

23 ● May ● 2019

   2019年5月23日上午10:30,王思斌教授关于“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及其发展”的主题讲座在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325会议室举行。讲座由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吴帆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教授、柳静虹老师、南开大学学生等人员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环节

1.社会政策研究的中央背景:中央文件两次讲到社会政策

   (1)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

  (2)2014年,习近平主席,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强调非高速度而高质量,经济速度下降,经济结构不合理,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风险增加;发展面临三个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央提出“社会政策托底”

     王思斌教授强调做社会政策研究的一定要了解学习中央政策,认识中国发展的最新特征,以研究呼应新政策。

2. 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及相关表述

     王思斌教授详细梳理了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成果,在1998年出现第一篇,之后出现多篇社会政策的相关文章。在梳理的过程中,他跟同学们分享了一个小插曲,即2004年王思斌教授第一个在文章中提出“中国迎来社会政策时代”,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即什么叫社会政策时代? 王思斌教授指出自己是预测中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而非真正进入社会政策时代。

      在众多争议中,景天魁老师提出了社会政策发展阶段“自性”的概念,王思斌教授认为“自性”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衡量中国是否进入社会政策时代。为了回应争议和研究社会政策发展阶段“自性”的概念,王思斌教授梳理了关于社会政策的表述。在众多的概念中,他更赞同瓦格纳1891年在《社会政策、财政政策、注水政策》中提出的:社会政策是要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的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消除的国家政策。接着他讨论了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社会政策?未被定义为社会政策的其他政策,可能对福利做出更大贡献。

3.什么是社会政策的“自性”?

     王思斌教授提出疑问:社会政策主导才叫社会政策时代吗?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政策时代并不是从独立和完整的存在性角度出发要求社会政策必须主导,而是社会政策的一个实体状态,即“自性”是指社会政策的本质特征

4.我国社会政策的特点

  (1)社会政策对经济政策具有依附性,自性度较低。

  (2)精细化和科学化,我国社会政策正在由低自性向高自性转变。

  (3)社会政策的价值定位应该是托底而不是兜底,社会政策是对人的,应该是人对人的关怀。

   (4)社会政策应该引导预期,有合理的期望,社会福利会跟着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社会政策正在向前,要谨慎乐观。

5.中国社会政策研究要找到国际对话,进行理论漂移

      王思斌教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漂移概念,指出社会政策的研究要借鉴别的学科理论,但是一定要找到与自己研究本质相同的“对映体”才可进行借鉴,切不可生搬硬套。

6.社会学研究创新的四个方法

    (1)用中国概念说中国事实

    (2)用通融概念说中国事实

    (3)用拓展概念说中国事实

    (4)用外来概念说中国事实

      最后,王思斌教授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应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作结,体现了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积极的状态。

总结提问

      主持人吴帆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针对社会政策的定位和自性度的发展相关问题向王思斌教授提问。

 同时,王思斌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讨论,同学们就讲座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

1.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Q:我国社会政策由低度自性到中度自性是否是因为经济发展倒逼自性必须提升,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A:社会政策的发展肯定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老师指出“自性”的概念是可以操作的,即经济发展、经济分配和社会合理。

2.概念创新

Q:老师您刚刚讲到概念创新,但是一个概念创新可能需要一个学科体系来进行辅助,研究要求概念创新这个要求是否合理?

A:研究要注意理论的边界,在研究时边界感是十分重要的,要自己判断研究的节点,这样才有充足的空间来进行自己的研究。

      最后,孙涛院长就本次讲座做总结陈词,高度肯定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向王思斌教授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礼物,二人合影留念。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讲座通讯 |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及其发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