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工如何服务随迁老人?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亚东 谢霞云

单位 | 槐荫民政社工南极星项目

一、服务背景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此外还有部分流动老人是为了与子女团聚而自行异地养老和务工经商。

这一群流动老人被称为“随迁老人”,“年老”与“流动”成为他们的关键词。社工从专业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社会资本层面对“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状况产生的影响。

由槐荫区民政局出资购买,济南市市中区舜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实施的“长者嘉年华——银龄花都”社区养老社工服务项目,自2018年1月落地槐荫区腊山街道国际花都社区。

此社区建设初期楼盘定位为刚需住宅楼盘,小户型、单价相对低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大量在济工作的外来年轻人在此买房落户,结婚生子,父母也随之前来,承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

所以社工在项目外展和社区漫步过程中发现社区内看小孩的老人多,尤其是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内看到的老人更多。

通过初期的随访和社区调研,项目社工发现这些老人以帮孩子照看孙辈的外地老年人居多,即被社会大众称之为“老漂族”的随迁老人,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家庭关系维护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服务计划

(一)理论支持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当随迁老人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需要层次将重新获取。服务对象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更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服务对象就会寻求新的突破口,去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所以,社工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支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积极回应服务对象那个需求。

2.社会支持理论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随迁老人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网络也逐渐消退,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就会困难重重。

社会工作者给予随迁老人情绪支持、陪伴支持、手段支持,逐渐完善随迁老人的同辈支持系统,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状态。

(二)问题分析

社工通过外展、个别访谈、焦点小组的三种方式,聚焦社区随迁老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随迁老人之间缺少联系,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同辈群体支持。不愿走出家门,感到孤独、空虚,精神上得不到有效支持。

2.居住环境的改变,致使随迁老年人始终以一个“外来”人自居,无法融入社区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随迁老人需要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角色,接受城市生活。

3.随迁老年人对自身兴趣点认识不足,信息渠道不畅,缺少学习的平台,老年人越来越落后封闭,闲暇娱乐活动单调,适应不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社区生活;

4.由随迁老人组成的兴趣文化队伍发展不稳定,人员流动大,社区文化生活单调,随迁老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对社区的融入感与获得感不足,成为社区治理的难题。

(三)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1.随迁老人心理融入的需求。老年人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对自己新角色接纳与认可,找到社区归属感。

2.随迁老人社区交往与社区参与的需求。老年人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走出家门,认识更多的人。

3.随迁老人健康养老的需求。随迁老人希望在社区享受到便利的医疗资源,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程度,获取预防保健,强身健体的知识强身健体,享受到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

4.随迁老人发展自我的需求。随迁老人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得到更多发展性的提升,学到更多知识充实自己,学会更多技能丰富生活。

5.随迁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随迁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愉悦身心、奉献自我能量的需求。随迁老人希望完成照看孙辈的任务后,能够走出家门,参加自己喜爱的兴趣文化活动。

6.随迁老人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社区随迁老年人希望发挥余热,为社区发展、社区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提升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能力,促进其社区融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增强社区参与,发掘社区自治服务意识,培育孵化各类社区自组织,培养随迁老人中的骨干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实现社区融合,最终形成发展共融性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2、具体目标

(1)促融入。以“耆乐融融”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计划为切入点,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重点关注在国际花都社区生活1—3年的随迁老人,促使他们人际融入、角色融入以及生活融入。

(2)享服务。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服务对象、聚焦社区随迁老人群体,以服务对象“养、学、乐、为”四方面需求为导向,开设“别样所养、别样所学、别样所乐、别样所为”四大服务板块,搭建随迁老人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增强随迁老人社区参与度。

(3)提能力。以“魅力花都”社区领袖增能计划为平台,积极发掘社区领袖,培育社区自治队伍,链接多方资源,提升社区领袖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4)共融合。构建服务对象社区支持网络,影响服务对象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事务,提升社区自助互助能力,共治共建共享美好社区。

三、服务实施

(一)融入篇——“耆乐融融”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计划

1.个案管理

项目社工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综合诊断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链接多方资源,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管理服务。

为随迁老人建立个人档案,畅通服务渠道,解决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区的问题,用多种视角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促进随迁老人尽快适应新生活。

2.小组活动

成立“耆乐融融”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性小组,以小组工作为服务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促进服务对象社区适应、社区融入,并通过小组活动为服务对象构建同辈支持网络,促使服务对象在小组内获取支持力量。

通过开展“你我今相识”、“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在泉城有个约会”、“我在泉城挺好的”等系列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回应社区随迁老人自我效能提升、同辈群体支持网络构建、小组凝聚力增强等多元需求,虽在异乡,我们倍似亲人。

(二)发展篇——“银龄花都,别样夕阳”社区社工服务计划

1.资源链接助力健康“养”护。通过链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周边资源,每个月为老年人组织开展一次讲座、义诊或健康检查等健康类活动,帮助老年人增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增强健康意识,了解社区内的医疗资源,树立健康、积极、科学的养老新观念。

2.“学”习交流促进能力提升。手机班、电脑班、书法班等学习型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丰富老年人对于现代技术和新鲜事物的了解认识,另一方面,社工将动员优秀学员在新一期的学习小组中担任志愿者教师,为同龄人提供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生活,亟需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充实社区生活。学习型小组的开展在促进和谐家庭关系、隔代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兴趣娱“乐”发展社区文化。通过成立各类社区自治文艺队伍(如:合唱队、舞蹈队、太极拳队等),项目周期内每个队伍内不少于30名服务对象参与活动,各自治组织按活动计划每周开展一次团体活动,通过成立文艺队伍,丰富社区老年人生活,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参与社区事务,奉献自己的力量。

4.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社工鼓励社区随迁老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助力社区发展。在 “文明宣讲”、“环境保护”、“交通维护”、“邻居帮帮团”等社区主题志愿服务项目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树立随迁老人主人翁精神。

(三)提升篇——“魅力花都”社区领袖增能计划

1.凝聚骨干力量打造公益服务团队。发掘社区骨干,引导他们组建社区公益服务自组织队伍参与社区事务,实施“魅力花都”社区领袖增能计划,每月召开一次骨干会议,共商社区发展问题。联合居委会、社区骨干、物业、党员代表等,搭建基层民主协商平台,拓宽社区居民发言渠道和参与空间。

2.组织专题培训提升公益服务能力。社工链接资源,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提升社区骨干的组织能力、服务能力与领导能力。

3.整合资源拓展公益服务空间。社工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搭建公益服务平台,社区居民文化舞台、老年公寓成为文化自组织队伍参与公益服务的平台

四、评估总结

(一)满足随迁老人多样服务需求。

社工项目服务帮助随迁老人习得融入城市社区各项能力消除了生活中的不习惯,找到了同类境遇的朋友消除了孤独感,认识了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和自身可享受的居民服务消除了失落感,增强了沟通交流和隔代教育的能力消除了与子女及第三代的隔阂,构建了社区互助支持网络促进了社区融合。

(二)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项目积极链接社区资源,特别是健康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资源服务随迁老人,与社区物业、社区幼儿园以及社区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多次大型社区活动,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生活氛围。

(三)随迁老人的社区支持网络得到完善。

随迁老人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得到完善,项目实施及随迁老人群体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注。社区居民给予随迁老人更多的接纳与支持,项目组建立微信线上交流群组10个,线下聚会小组6个,多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支持。

(四)促进社会融合。

项目开展“魅力花都”领袖增能计划,充分调动社区骨干、志愿者积极性,多次组织前往福利中心慰问演出活动,“乐花都”等社区活动,增加社区居民与随迁老人的获得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五)社工在社区的知晓度提升。随着社工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工的在社区和社会上知名度显著提高,社工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

通过开展外展宣传和培育社区自组织,鼓励社区随迁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事务,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五、专业反思

(一)随迁老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为社工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老人在城市生活,看似是“享福”,但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故土,从生理、心理和家庭层面来说,老人们都会面临诸多问题。社工要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给予服务对象理解与支持。

(二)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合是“双融”的过程。社工在积极引导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区,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但还要考虑本地居民对随迁老人的接纳程度。社工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随迁老人“融”进社区,本地居民“融”下随迁老人。

(三)在服务的过程中,社工要加强自身学习。社工虽然有专业学习背景,但面对生活经验丰富的服务对象,社工有时显得力量薄弱。所以,社工要不断加强学习,熟悉随迁老人面临的状态,发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2)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工如何服务随迁老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